您当前的位置:心和领袖演说>更多资讯
温馨提示:扫描识别二维码即可回看精彩直播!
同处世界东方的中国和日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:
都是佛教文明,都曾经历长期的皇权时代,都曾受到西方列强的半殖民,中国有戊戌变法,日本有明治维新……
但日本这个处于世界东方的“西方国家”,与中国又有着太多的不同,尤其是在企业家层面。
比如,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的“经营四圣”: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、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、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,以及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。
根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曾发布的调查报告:日本超过150年的企业共有20000多家,中国有多少家?只有六必居、张小泉、陈李济、同仁堂、王老吉五家。
这并不是只看数据的崇洋媚外,而是应当敲醒警钟的奋起直追。
日本百年企业为什么这么多?日本的匠人匠心是如何培养和传承的?日本木工为何能称霸全球?
我们也许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。
《匠人精神三十条》的由来
《匠人精神》的作者秋山利辉先生,是日本乃至全球最杰出的木工工匠之一。
在开创“秋山木工”之前,当时很多木工已经开始用钉子干快活了,但秋山依然坚持用榫卯结构,“我不做用用就丢的东西,我做的是能够传世的家具。”
秋山心中有这样一份固执的坚持,他想把这份坚持传递下去,当看到很多年轻人前来求学时,一个想法便在他脑中油然而生:
“我要办一所培养一流匠人的学校。”
于是“秋山木工”应运而生,32岁那年,秋山开始招收学徒。
十几年木工生涯的回顾,从所经历的事情里面,秋山发现了一条规律——凡是对人热情的木匠,手上活也不错;而对人不耐烦的木匠,手上活也很一般。
于是他总结出了一点:有一流的心性,必有一流的技术。这便是秋山木工学校的立校语录:“一流的匠人,人品比技术更重要。”
然后,秋山开始构建自己的学徒制度。这个制度,技术占40%,而品行占60%。
“我想培养的,不是会做事的工匠,而是会好好做事的一流工匠。”
为了磨砺学徒的品性,秋山制定了“匠人须知30条”,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《匠人精神三十条》。今天,我们就来分享其中的两条,感受其中的真知与灼见。
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
《匠人精神三十条》中的第五条——是进入作业场所前,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。
秋山先生认为,为了让客户获得超越期待的产品,就必须要养成正确倾听他人的说话习惯。
秋山就是这样,客人来做家具,“我最后呈现给客人的物品,一定超过他的要求一倍甚至更多。”这是建立在听懂客户需求的基础上,而不是凭空想象,凭空捏造的。
孙键老师说:“听,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。”
如果说会讲话是一项技能,那么听懂别人的话则是沟通的润滑剂。两者有机结合,定能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。
对于说话,不少人比较关注如何口若悬河、辩才无碍,但重点似乎有些偏离了。如果把说话比作一门艺术的话,那么会听话可以理解为一门重要的学问。
一个人如果不会听话,就不能通盘了解人事、人情,甚至不能了解人心;如果懂得善听、会听,则家人、亲戚、朋友、长官、部下,甚至整个社会民情风俗、政经脉络,你都能了然于心。因为你从对方的言语里,得到很多的道理,得到很多的讯息。
其实匠人的训练与演说的训练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演讲的本质不在于演讲者的讲,而在于听众的听。我们在演说当中要做一位给予者,为听众带来一些神奇而美好的东西,而不是自我推销。
以听众的需求为中心,讲述自己的故事,把其中的道理分享给别人,帮助别人,才是演说的本质。
只要听众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帮助他,他们自然才会捧场;同样的道理,如果明白听众或者客户的需求,自然就能知道如何才能给对方惊喜,成为一名真正了解客户,并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的工匠。
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
《匠人精神三十条》中的第十四条——是进入作业场所前,必须要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。
正如秋山利辉先生所言:“擅长打扫的人,也一定很擅长工作。”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
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蓄,他学识渊博,胸怀大志,少年时代发奋读书,以天下为己任。一天,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,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、秽物满地,就对他说:“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,以招待宾客呢?”陈蓄回答:“大丈夫处世,当扫天下,安事一屋乎!"
孙键老师告诉我们,在带领企业家学员前往日本研学的时候,曾有这样的一次经历:
“我们在日本参观一座工厂,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的时候,顺便参观了一下洗手间。工作人员说这个洗手间请你看一下,有没有哪些不干净的地方。然后这个工作人员居然蹲下来,用手去摸了一圈马桶的内侧。接着他把手拿出来给我看,都是干干净净的。
他告诉我们,他们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在打扫的时候,马桶内侧至少要清洁五次。我从来没有想过扫除可以达到这种极致,这就是日本的‘扫除道’。”
在日本人眼中看来,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,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,扫除也是积累成功的方法。
“扫除”是干一会就干够了,“扫除道”是越干越想干;“扫除”是会有抱怨,“扫除道”会有感恩之心。
扫除是只有形式,扫除道有仪式感,让人心生敬慕;扫除是干给别人看的,扫除道是修为自己的。
扫除是清扫那些垃圾和问题,扫除道是创造美好。
把扫除做好,可以锻炼我们动脑筋的能力,更能锻炼我们面对问题时不逃避的韧性,磨练我们的心性,不怕脏累,遇到问题时舍得把自己豁出去,这才是面对生活的捷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