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心和领袖演说>更多资讯

【直播回顾】千古第一忠臣诸葛亮,他的一生“忠”于什么?

2020-03-05


诸葛亮去世于蜀汉建兴十二年,自那时迄今近1800年来,世人对他的思念从未间断。

截止到清朝,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就有400多篇,参与“评论”的有180余人,其中包括:

晋武帝、隋文帝、唐太宗、康熙、乾隆等帝王;

程颐、朱熹、王夫之、章太炎等学者;

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陆游等文学家;

岳飞、文天祥等爱国将领...


这样的历史地位足以配得上一句“流芳百世,永垂不朽”。



温馨提示:扫描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回看哦!


孙键老师曾多次前往成都,来到武侯祠前,表达对诸葛亮的敬意,学习诸葛亮的可贵品质。如果说作为臣子,“忠诚”是其最宝贵的品质,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诸葛亮的忠诚,他的忠诚又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?



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
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句话,他认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,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。

心若池中水,乱则不明。池塘越平静,越能清晰地映照万象;人心越宁静,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。对于诸葛亮来说,他的一生都心若止水,忠于国家。




“双手挽残局常归笑谈,鞠躬悲尽瘁胜有讴歌”,1700年前,诸葛亮为蜀汉奉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忠诚。

当初,刘备在白帝城托孤,告诸葛亮以后事,说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
换言之,刘备已经毫无保留地将蜀汉交给诸葛亮。诸葛亮感动得涕泣而言:“臣敢不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”

这与《后出师表》中“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的承诺是一脉相承的。有人说正是刘备的知遇之恩、托付之重,感动和激励了诸葛亮,但更重要的原因,是诸葛亮一生都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。

“生为兴刘尊汉室,死犹护蜀葬军山” 就是诸葛亮的一生写照。



诸葛亮“开府治事”伊始,便把发展经济、提高国力作为头等大事。

当时刘备刚刚驾崩,外有强敌虎伺,内有南中之乱,蜀汉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。诸葛亮制定了“务农殖谷,闭关息民”的方针, “务农殖谷”就是发展农业,搞好经济建设;“闭关息民”就是关起门来搞建设。


诸葛亮热爱百姓,忠于人民,自然也得到百姓的爱戴。

诸葛亮归葬定军山不久,蜀汉各地民间的祭祀活动就已开始,各地纷纷向朝廷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,很多百姓在清明节以及诸葛亮祭日“私祭于陌道”。

公元二三四年,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。一时国倾梁柱,民失父相,举国上下莫不痛彻心扉,百姓请建祠庙,但朝廷以礼不合,不许建祠。于是每年清明时节,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,举国痛呼魂兮归来。

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,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;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,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,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、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。武侯祠,还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君臣合庙,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地位可见一斑。


杜甫在修成杜甫草堂的第二年,去了趟武侯祠,写下了那句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这也成了诸葛亮神奇而悲凉的一生的最佳注解。



少年时代的诸葛亮,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生活,虽客居他乡,但他却拥有着令时人羡慕的“关系网”,荆州当时有黄、蔡、蒯、庞、马、杨、习等几大著名家族,诸葛亮与他们都有密切的关系。

按理说,诸葛亮完全可以靠“关系”吃饭,但他却甘于隐居,并且最终选择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刘备,这是因为在诸葛亮的心中,事业才是最重要的。

从出山辅佐刘备开始,诸葛亮就以自己在《隆中对》制定的蓝图为指导方针,联合东吴、招兵买马、扩军强将,他把刘备的梦想当做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。

如果说刘备对关张两兄弟是义与情,对诸葛亮却是敬重和依赖。诸葛亮是刘备身边说一不二的人,他却从不恃宠而骄有任何出格行为或傲慢排挤他人。

当时有句话说,“卧龙,凤雏,得一人者可得天下”,面对主公对凤雏庞统的倾慕,诸葛亮不仅没把庞统当做自己的死对头,更是苦口婆心,劝庞统加入自己的阵营,辅佐刘备。


有人说诸葛亮这是大度,却不知这是诸葛亮一心忠于事业,对其他根本毫无顾虑。

《三国志》等史书记载,诸葛亮对重要文书都亲自过目,向他汇报工作的人不敢有丝毫马虎。为减少差错,诸葛亮甚至“自校簿书”。

《襄阳记》记载,丞相主簿杨颙看到这种情况,劝诸葛亮不用管得那么细,“为治有体,则上下不可相侵”,也就是把工作分给大家, 只要做到职责不互相交叉就行了。

诸葛亮对杨颙的建议表示感谢,但他却没有按照杨颙说的做, 凡事仍亲历亲为。
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康熙皇帝对此曾有评论,认为自古以来的人臣, 真正做到这八个字的“ 惟诸葛亮能如此耳”。